其实那天,如果不是去芙蓉,就是带孩子参加朋友举办的公园野餐聚会。
后来,原定的芙蓉计划取消,
又在面子书上看到:
“再见吉隆坡-默迪卡祭”的系列活动的导览活动,
就来到这里了。
我错过了雪华堂上次组办的吉隆坡老街导览,所以不想再错过。
不然每次带朋友来,只会带他们去吃东西。
在未装修前的富都车站等巴士回家的时代,
不愿呆在那空气闷得令人窒息的车站就四处溜达。
那时候的苏丹街旧大众书局是我主要的“避难所”之一。
我到现在还在想:该书局的门口是对着Jalan Hang Lekir,,
怎么会变成苏丹街的?
嘿嘿,你是不是也跟我之前一样不懂什么是谐街,
什么是南益大厦呢?
Kotaraya对面,现在的Watson前面和旧巴生车站,
是当年在富都车站下车后或在附近游荡后,
搭巴士回梳邦再也的地点.
茨厂街和Kotaraya,是以前新年前会逛逛的地方。
感受一下红彤彤,新年个响彻街头巷尾的感觉。
《金莲记》的炒福建面,
冬瓜罗汉果水,
还有那“点菜后需要去逛一个小时再回来自己找位子后才会上桌,
辣到不认得阿妈的的葡萄牙烧鱼”,
是带朋友逛该处的必点食物。
好像也有吃过中间的Laksa,
但是我比较喜欢Penang的。
工作后,我有时特地跑到苏丹街吃晚餐再回家,
瓦煲鸡饭也好,夜市清记河粉也好,河粉旁边的鸡饭也好。
我跟自己说每次去都吃不一样的,
结果来来去去还是那几档。
夜市的胜记老鼠粉和烧肉面,是GNN介绍的。
四眼仔咸鸭,是CY 介绍的。
有次和KL去她家,她打包这鸭子回家才知道的。
犹记得当年好像是带两梳香蕉去人家家做客,包住包吃的。
冠记云吞面,是在吉隆坡吃云吞面的地点之一;
因为我实在不喜欢那些看起来半透明的云吞面呀。
题外话,最近发现那连锁云吞面的面条,很合我胃口。
东莞仔的也可以,比较细;
Pudu棠记左边角落间茶餐室的云吞面条我也喜欢。
玉壶轩,我很久以前就在美食书上看过介绍,
可是这么多年来,我也不曾光顾。
啊,有次想进去,可是却不知道为何没有踏进去.
我只买过她家的月饼.
那天看到大排长龙,我知道不用去等的了。
就如店主被记者访问时说的,要支持就该早点来嘛。
我从来没有踏入“李霖泰菜市场”.
或许,有天我需要进去看看.
再后来, 逛了几次“大将书行”,再到麦当劳吃杯雪糕;
忘了是1997还是1998年的8月30日,
挤不上最后一班巴士回梳邦再也而流落茨场街和苏丹街一带.
那一夜,最后好像是在独立广场过的,很冷.
顺便看了国庆游行才回家.
后来,我没有再去独立广场倒数和看游行了。
工作后,
星星山和双峰塔的倒数活动也个别去了一次,
不愿意再参与那么混乱拥挤的场面,就从此放弃参加。
所以我去年才会说709的游行是多么的有秩序。
开始在这一带溜达的时候,
苏丹街KFC对面的 REX 戏院还在经营着,
现在变背包客栈了。
街尾那殡仪馆残留的前墙还留着,
茨场街的小贩们还在搭棚做生意,
也还没有那高高遮雨挡阳的屋顶的和美化了的档子,
左右两旁的档子中间,
还有更多的,不知道是不是非法的档子,
街头街尾也还没有写着“茨场街”的牌坊。
一下雨,满街脏兮兮的。。。
买东西的不成文规矩是:
“没有意思购买就不要和小贩讨价还价,要是价钱谈妥却不要买了,祖宗十八代都会被问候。”
有些小贩还会把有色的打油诗挂在档子,
内容有色,也调侃讽刺各种社会现象。
从游客的角度,我会喜欢装修后的茨场街,
中间少了很多档子,比较容易行走。
也没那么容易淹水。
但是越来越多的外劳做生意,
我都很难说服自己这是吉隆坡的“唐人街”。
老实说,那些商店的牌子都被档子遮挡了,
没有走到后面去真的不知道里面的商店做什么生意呢。
如果把冒牌货档子都清掉了,
不知道还会剩下多少档子呢?
街尾的牌坊右边是恭和堂龟苓膏,
她后面有一间我一直以来都觉得:
看起来很有特色,却不曾想进去的酒吧。
面积很小,装潢像旧咖啡店那样。
不过,通常看到都是有些年纪的男子在那里吃抽烟喝酒谈天。
从街尾牌坊继续向前走,
就会去到陈氏书院和观音堂,
想一想,原来我也不曾进去参观过。
第一次吃到以茶入菜,是在雪华堂的紫藤,
是姐妹4号带我和LK 去的。
在KL Sentral 还没有启用前,
无论是从Subang Jaya 或Nilai乘搭KTM Kommuter到吉隆坡,
都必须在Kuala Lumpur站下车。
然后,走到月台的尽头,
上楼梯/电动扶梯(忘了)去到邮政局总部的后面;
再绕个大圈到邮政局前面,
找楼梯下来停车场,才会抵达Pasar Seni 一带。
默地卡体育馆是朋友们去参加偶像/歌手演唱会的地点;
我只是从单轨火车上看过。
我到了709那天,才知道旁边还有一座国家体育馆。
我对这里的印象只有吃吃吃!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